博鱼●即將揭開面紗的中國西部衛星產業園,將引進更多行業領軍企業,打造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全覆蓋,衛星研制、衛星發射、衛星運營、衛星應用全鏈條的產業生態圈
●剛剛揭牌的空間智能感知與大模型應用聯合實驗室,天津大學眉山技術轉移基地和天津大學四川創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將攻關衛星應用共性關鍵技術
“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必須實現超越並引領世界航天發展,相信年輕人會比我們這一代做得更好。”6月14日,“院士眉山行”活動暨第二屆眉山衛星產業發展大會舉行,在開幕式最后的圓桌研討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空間技術專家戚發軔如是說。
當天上午,戚發軔等多位院士專家齊聚眉山,共話“星”未來。他們站在不同領域,從不同角度展望航天事業、衛星產業發展前景,既有前瞻性的思考博鱼(中国)官方网站,又有語重心長的寄語,並為四川發展衛星產業提出建議。
衛星是“天空之眼”。現場,院士專家各抒己見,探討“星”方向:看得更清,看得更快,看得更懂。
中國科學院院士童慶禧介紹了被稱為光譜“顯微鏡”的高光譜遙感。通過衛星、低空無人機,高光譜遙感能了解農作物哪些地方缺水,哪些地方缺肥,再依托智能農機發展精准農業。
“把人工智能做到天上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堅定地說,“實時智能是大勢所趨,未來,除了‘玩微信’,我們還能‘玩衛星’。”
在他口中,衛星接到指令就開始執行任務,一邊採集視頻,一邊進行在軌智能處理、星上壓縮,並通過星地通信鏈路將數據傳回地面博鱼(中国)官方网站,解析並轉發至手機終端。這樣的“智慧”衛星,能幫助人們實時分析捕捉馬路上超速的汽車,跟蹤機場的飛機運行情況,監測暴雨,觀測堤防決口……
2023年,“珞珈三號01星”成功發射入軌,此系列衛星正是為了驗証“通導遙”一體化智能遙感衛星技術。經過不斷試驗、攻關,普通大眾未來也能享受到從數據獲取端到移動終端的遙感信息實時智能服務。
“摘星攬月”博鱼(中国)官方网站,需要“日新月異”。如何不斷創新?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看來,面對技術、質量、成本、市場等多方面挑戰,商業航天需要依靠理念和技術的創新,更需要人才的加入。
此前,眉山發射了10顆高分辨率光學衛星,“天府星座”順利組網。去年5月,商業衛星星座聯盟在眉山成立,眉山由此可調用的衛星超過100顆。“眉山已做到從無到有,還要將更多衛星組成‘星座’,提高衛星的智能化水平,做到從有到好。”李德仁說。
活動現場,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即將揭開面紗的中國西部衛星產業園,將引進更多行業領軍企業,打造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全覆蓋,衛星研制、衛星發射、衛星運營、衛星應用全鏈條的產業生態圈﹔剛剛揭牌的空間智能感知與大模型應用聯合實驗室,天津大學眉山技術轉移基地和天津大學四川創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將充分發揮產學研用聯合優勢,攻關衛星應用共性關鍵技術,實現創新成果轉化“三級跳”……
研討中,戚發軔出了一道題——作為航天大國,我們的遙感衛星等空間基礎設施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但如何用出效益呢?
“空天信息技術,已成為智慧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博鱼(中国)官方网站。”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信息化專家趙春江說,以遙感衛星為例,利用長時間序列高分辨率遙感數據,可實現作物精准遙感識別,主糧作物識別精度達95%以上。“通過遙感監測,我們還能識別作物病虫害,在天空中為農田看病、開處方。”
趙春江表示,依靠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精准定位,更多的空天信息技術有望在農業領域大展拳腳,“例如自動導航、無人駕駛的拖拉機,能自主選擇最優的作業路徑,實現田間無人高精度作業。”
“四川不靠海,但我們可以把‘天府星座’用到大海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說,在遠洋捕魚行業,利用遙感衛星獲取漁情預報,據此制定捕撈計劃,已成為現實。未來,衛星遙感技術還能在可燃冰開採等領域發揮作用。
潘德爐說,可燃冰是迄今為止海底最有價值、最具前景的能源博鱼(中国)官方网站。在可燃冰的勘探、開採過程中,可積極研發運用激光遙感衛星,探索跨界面全時空遙感,“不僅能看到水面,更能看見水下,對可燃冰進行定位和監測。”
“要把凱歌奏在應用上。”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原局長孫來燕認為,在解決應用難題上,各地需要形成合力。例如,要解決“時間分辨率”難題,即讓衛星觀測的時間間隔更短,需要調動更多的衛星。業界估算,要實現5分鐘重訪的時間分辨率,就需要200多顆衛星,僅憑個別地方、少數企業顯然無法做到。對眉山來說,可以在加強地面集成上發力,依托行業聯盟統籌好資源,把更多衛星用好、用足。(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憂 文露敏)
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